当前,地质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地勘行业提出新任务新要求,队伍发展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地质八队水工环地质调查所——这支由11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平均年龄30多岁,朝气蓬勃、敢干敢拼的年轻技术队伍,坚持围绕大队中心工作,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发挥专业优势,紧密服务地方,拓宽服务领域,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努力推动我队构建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工作,爱岗敬业
地质野外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颗热爱地质事业的心。地质矿产勘查工程师廖远森,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平均每年在野外一线工作的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作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他深知地质工作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进行野外调查,就毫无根基,犹如空中楼阁。
近期,受蕉岭县自然资源局委托,我队对该县某项目开展地质调查和勘探,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廖远森同志不推诿、不拖延,坚决服从工作安排,率领组员马上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调查地点看着并不算险峻,但是实际登山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山上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杂草、树藤多数都是穿插纠缠,很难分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沟壑,步行艰难。廖远森便和他的组员一起割草、砍柴挤出一条路来,摔跤、滑倒是家常便饭。山路崎岖难走,还要注意蛇虫野兽出没,经过长期的野外锻炼,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不管是大路还是小道,他都如履平地。为了照顾年轻技术员,他总是走在最前面,用树枝木棍探路,不时回头叮嘱他们注意脚下,绝对不能有半点儿疏忽。他开玩笑地对组员们说,“万一我掉下去了,还要靠你们年轻人拉上来呢,我一个老同志可没那个力气拉你们呢。”
从工作驻地到野外调查点来回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耽误调查进度,往往一瓶水、几个馒头,就是他日常的工作午餐了,饿了就席地而坐,简单对付一下,这些对于习惯野外地质工作的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野外工作期间,没有周末的概念,天天都是工作日,白天在野外调查,晚上还要完成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对于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无怨言。“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艰苦,不管任务多困难,工作多繁重,野外条件多艰苦,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这是廖远森常说的一句话。
“我是党员我带头”
作为水工环地质调查所最年轻的党员,测绘工程师许伟冲锋在前,争当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承担了梅州市第三、四批共11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运维。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解决了传统人工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监测时间和频率不足等困难,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对隐患点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面对全新的自动化领域,为了弥补跨专业知识的不足,许伟虚心向专家、同事请教,把工作当作自己业务提高的起点,严格要求自己,利用周末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在办公室潜心研究,认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入汛以来,依托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平台,我队累计向地方政府部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200余条,成功预警6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有效防止人民群众因灾伤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4小时实时监测,意味着随时可能收到预警信息。有一天凌晨2时50分,某县某地灾隐患点的专业监测仪器发出橙色预警信息。许伟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手机上的监测系统短信提醒:监测点出现位移,X方向累计变化3.5°,超出预警值1.5°,出现崩塌灾害前兆。他的睡意瞬间消失,第一时间向市、县自然资源局通报险情,立即联系当地群防群测员,对滑坡点现场地质变化情况进行查看,发现隐患点出现位移,崩塌迹象明显,迅速指导现场工作人员开展警戒线设置,连夜安排撤离受威胁群众3户25人。由于撤离群众及时,该起崩塌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他丝毫不敢放松,第二天一早,就前往灾害现场开展全面调查,再向当地村民科普应急避险知识,指导制作简易灾害体观察装置。
“那次应急调查是我遇到最危险的一次野外工作。调查刚进行到一半,突然发现身边有细石滑落,马上判断会有二次灾害发生,就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刚撤离调查点不到5分钟,现场就发生了二次崩塌,如果我晚一点走,就肯定被埋了。”“不可能不害怕,但我想如果不把工作做好,下一次被埋的,可能就是老百姓。”许伟淡淡的笑着说。
入汛以来,接连发生三河镇小坑村龙颈崩塌、银江镇坪上村奎斗滑坡、建桥镇环西村寨上组崩塌、雁洋镇对坑村坑尾组塌陷……一时间,灾情四起。他开启了连轴转模式,只要有地质灾害发生,他都第一时间前往,对危险区域布控,进行应急处置,为地方政府对受灾、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和避险提供技术支撑,对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雨季来临,梅州市遭受了多轮强降雨天气的侵袭,地质灾害频发。青年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刘昭维,除了要统筹部门各项工作,还要兼顾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在连日的暴雨中,刘昭维带领他的工作小组,坚守岗位,几乎跑遍了梅江区、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等大部分乡镇、村,重点针对“山边、水边、村边”结合部,临山、临崖、临坡等易成灾地段,带领队员巡查排查了2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日行2万步是常态。他凭借专业的地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判断了多处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防范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出预警,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倾心守护百姓平安。
“我们的工作分为平时和急时。平时就是到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灾害的孕灾条件,研判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指导山区群众防灾避险等。急时,比如汛期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立即动身去现场指导应急处置,保护群众安全。”在汛期频繁往返各地,雨天值班,晴天调查。刘昭维跟同事调侃:“我们不是在去往险情的路上,就是在处置险情的现场”。
克服困难,坚守岗位
野外工作环境复杂,擦伤、刮伤是难免的。不久前,岩土工程工程师杨文在工作中意外受伤,造成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撕裂。他深知目前部门工作任务繁重,同事们每天12个小时连轴转,人员紧缺、亟待用人,不能因为个人的困难而影响整个团队,耽误了工作进度。他主动要求提前结束工伤休假,申请返岗工作。
因腿脚不便,不能进行野外调查,他就帮忙整理室内资料,做好后勤保障。同事们经常都是白天外出调查,天黑才能赶回单位,为了减轻同事们的工作压力,他晚上主动加班加点,协助大家对收集的野外资料进行整理,对第二天的工作内容进行探讨。“野外调查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研究。”杨文谈到,他们在室内工作的时间通常需要3、4个小时,每天忙到晚上深夜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杨文充分为单位着想的大局意识和敬业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
在崇山峻岭中,他们勇敢探索;在泥泞道路中,他们坚毅前行。常年在外的他们,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当家中的老人小孩生病时,他们往往无法陪伴在身边,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给予关心,他们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愧疚。所以但凡有时间,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陪伴家人,尽量把亏欠都弥补上。但只要一投入工作,就会默默地把家事搁置在一旁,放下个人的“小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以单位利益和工作为重,服从组织安排,把对家人的思念化做工作的动力,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与高涨的工作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线,才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大家”。
水工环地质调查所临时负责人赖小欣表示:“当前,我队正处于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队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们所将坚决拥护队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努力动起来、干起来、拼起来,拼出业绩、拼出成效,切实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以扎实的工作实效推动我队地勘经济发展。”
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睿智、担当尽责、勇于创新的队伍,他们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各尽其职,凭借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精神,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他们忠诚于地质事业,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奋斗践行担当,充分展现了地质人“三光荣”精神,彰显了广东省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
(广东省地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