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要全面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按照我省有关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完成中央及省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要聚焦战略性矿种和省内优势资源,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力争提交一批新增资源量和新发现矿产地。要发挥好技术支撑作用,加强与省属大型矿山企业的合作,开展老矿山周边与深部找矿,实现增储上产。要积极推动境外找矿工作,做好海外矿产勘查和技术培训工作。要落实好粤东、粤西两个新增资源基地工作方案编制,做好与中央财政找矿项目的对接,争取承担中央财政地勘项目。要加快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粤东西北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地质调查,提升全省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提交一批找矿靶区。
二是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推进全省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及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要站在政治高度,精心组织技术力量,积极参与兴宁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地质调查评价等工作,助力打造绿美广东样板。要围绕南岭、丹霞山国家公园建设需求,提前谋划项目立项,深度挖掘区域地质资源和地质文化,讲好区域地质故事。要加强与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联系,主动参与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及流域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土壤污染调查工作,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提供地质力量支持。要着力提升“含绿量”,深度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及核查修复工作,服务全省深入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持续发挥地质技术优势,高标准参与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认真开展乡村地区矿泉水、地热、地质遗迹等地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干热岩资源勘查研究,切实为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三是助力全省防灾减灾救灾。要全面支持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和地质灾害新“三年行动”实施,加快推进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基地建设,切实提升全省“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能力。要围绕全省民生实事任务,开展好全省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及勘查设计工作,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试点县建设项目,实施好2024年度重点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切实为全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选址选线建设等提供依据。要发挥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作用,协助协议地市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救”过程中落实好工作责任。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力度,推动“地质灾害防治进乡村”工作常态化,切实提升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要加强核与辐射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不断提升核应急救援能力。
四是拓宽地质技术服务领域。要围绕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继续推进汕头、湛江、韶关、江门等地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大力开展粤东西北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治理与风险防控等地质技术服务工作,助力全省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对接农业地质需求,加快推进全省有条件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提升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切实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地质支撑。要扎实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积极融入海岸线保护整治修复三年行动,主动为全省海岸带及沿海城镇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地质技术支撑,为服务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地质力量。要做精做优重大基础设施等工程勘察施工产业,积极服务全省重大工程建设,密切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市政、产业园区方面建设规划,切实支撑“双区”“四平台”发展战略。
(二)持续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一是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要按照省委批复的改革方案,稳妥推进局属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工作,构建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大力提升地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严格遵守改革纪律,坚决服从改革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以人划线、不以地域划线、不以原单位划线,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确保改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发挥局党组统揽全局作用,鼓励地勘单位差别化探索,加强内部合作、联合经营、项目协作,实现互补共赢。
二是加强地质科技创新驱动。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地质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推动传统技术手段与“地质+”新兴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加强地球物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信息化等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吸收,不断提升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导向,设立队级科技创新资金,形成一批应用性强、推广性好的研究成果,提高地质工作成果质量和科技含量。要发挥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作用,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主动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机构、企业,促进申报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做实。要鼓励开展具有转化价值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助推地质专利成果精准对接项目及市场需求,带动地勘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从严从实抓好监督管理,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摒弃“等靠要”思想,更好激发全局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树立敢担当善作为的用人导向,坚持以地勘单位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解决局属单位领导班子配备问题。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艰苦岗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倾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多途径多渠道加强人才锻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地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综合素养。
(三)坚持提质增效,以科学有力举措构建平安地质新格局
一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把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省政府65条具体措施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持“一线三排”和“一月一排查”工作机制,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深化专项整治,紧盯勘察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自建房(老旧房屋)等重点场所,突出基地(场区)管理、工程施工、野外作业等安全生产隐患易发领域开展督导检查,以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要深入学习新修订的《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安全法规文件,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标准、任务目标、考核体系,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要积极改善生产设施装备,完善预警信息网络,加强应急救援演练,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建立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处置机制,探索科技兴安,全面提升维护公共安全效能。
二是从严监管防范风险。要在去年巡视反馈、审计和主题教育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确保件件有着落。对已完成的整改事项,要通过“回头看”等方式检验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对需要长期整改完善的事项,要健全制度和规矩,一以贯之落实。要严格规范决策程序,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各项制度,及时开展地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切实防范经营风险,确保生产经营健康运行。要全面贯彻落实预算“四挂钩”等财政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监督、预算执行监督、资金绩效管理及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力度,进一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要严格落实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从严规范各项行政支出,努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持续对各单位债权债务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法律、经济等手段解决痛点难点问题,逐条逐项制定针对性措施,力争债权债务“清零见底”,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维护和谐稳定局面。要做好改革期间思想政治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防范化解可能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完善大信访、大联防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信访积案,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信访积案清零”专项行动,坚决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要加大宣传力度,选树干事创业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要持续做好饶平县大埕镇驻镇帮扶工作,促进和美乡村发展。要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帮扶,加强困难职工、困难党员救助,热情细致做好离退休人员服务。
(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鲜明政治导向。要严格执行省委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落地见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员干部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功夫,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常态化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和党性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和热点舆论引导,完善舆情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二是提升党建工作质效。要深刻把握地质党建工作特点规律,以夯实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引领地质党建工作有新突破。要持续深化品牌创建,开展“亮品牌、晒成绩、促发展”活动,创建一批有特色、有温度、有活力的特色品牌。要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持续发挥党员先锋岗、责任区作用,始终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开展“破难题、促发展”攻坚行动,深化岗位建功活动,丰富“四联共建”内容载体,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同向发力。要坚持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群团组织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利益。
三是深入推进正风反腐。要突出常态长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要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党性觉悟,自觉拒腐防变,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要坚持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从严从实抓好巡视反馈、审计反馈及专项整治发现问题整改,切实深化源头治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有效贯通“三不腐”,用好“全周期管理”方式,加强新时代地质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