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浏览模式
长者助手长者助手 无障碍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直面地灾核查新挑战,扛起梅州地质新担当

文章来源:广东省地质局  发布时间:2025-05-30  点击数:- 

在粤东群山之中,有一群人穿梭在密林,有一群人忙碌在边坡,有一群人颠簸在村庄......广东省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御区核查项目(梅州市)正式启动,不同于常规的地灾调查,本次地灾核查任务需在50天内完成核查地灾重点防御区不少于10200处。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环境险等多重考验,一支来自广东省地质局梅州地质调查中心,由党员突击队、高级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共65人组成的核查队伍,在暴雨泥泞中诠释地质使命,在崇山峻岭中秉承地质精神,在极限挑战中彰显地质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地质劳动者的奋斗赞歌。

在裂隙间铸就生命防线担当

大埔县作为项目的重点核查区域之一,也是本次核查工作的起点。在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小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防御区的位置与路线,像是一张精密的作战地图:青溪镇三个地灾防御区之间的通勤时间需要两个小时以上,更棘手的是,部分点位于“车不能至、人难靠近”的沟壑深处,项目组成员必须徒步穿越齐腰深的荆棘丛才能抵达。“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了能够在计划所预定的时间里完成工作,项目临时党支部中的陈嘉强、张炼运、杨文等党员同志始终冲锋在最前线,主动请缨承担最偏远核查点的任务,时刻践行“三光荣”精神,坚定扛牢地质使命担当。

每日清晨六点,这支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地灾核查队伍准时集结,整装出发。他们争分夺秒翻山越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劈开荆棘丛生的山路,需要时刻提防摔跤滑倒,更要时刻警惕蛇虫威胁,往往是烈日灼烤着全身,干粮却早已凉透在背包侧袋。他们深知,每提前一分钟完成野外核查任务,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多一份保障。

面对陡峭的山崖、蜿蜒的土路和多变的天气,他们以风餐露宿的坚韧、不畏艰难的决心和使命必达的担当,在巍巍群山间书写着新时代地质人的责任与坚守。当他们手持竹棍踏过浮洋田,越过猪牛棚,钻出草丛密林,通过精准定位后详细核查记录各地灾防御区的风险隐患情况之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已经盖过之前种种经历。这支“地质铁军”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直面挑战,主动扛起梅州地质人的使命担当,在昼夜交替中用双手绘就出一条条生命防线,用脚步编织出覆盖每一处地灾防御区的安全网络。

在传承中凝聚砥砺奋进力量

在这支地灾项目核查队伍里,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把式”正与富有活力的“新血液”的碰撞激发出创新火花。面对“综合感知APP”填报的新要求,习惯于纸质记录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与精通数字化的年轻技术人员携手破局,用“老带新+交叉轮训”的模式架起经验与创新的桥梁:年轻人手把手教授移动终端的填报技巧,老同志则发挥地质填图经验优势,指导岩性识别与剖面绘制。这种“传帮带”的温情,既让宝贵的专业经验得以延续,也让数字化工具在项目现场得以应用。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在平远县中行镇某地灾隐患点,有着二十年党龄的岩土工程工程师杨万夫手持放大镜观察地层岩性和矿物组合,结合手机端地层数据库,精准分析地层岩石的分布情况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手把手向年轻队员们传授地层“望闻问切”的技巧,为地灾成因分析提供了关键依据。针对部分位于荒山野岭无法通过步行到达的调查点,项目组青年符嘉望、曾晨晖等人采用无人机摄影、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等方式,集中对这些调查点进行数据采集。暮色中,数字地图里每个完成核查任务点的轨迹如经纬线般交织,将新老两代人丈量大地的足迹编织成一张守护群众安全的网。正如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小龙所言:“我们测量的不仅是边坡角度,更是守护生命的责任弧度;填写的不仅是数据表格,更是地质为民的初心答卷。”

从冒雨抢修爆胎车辆确保零延误,到衣衫湿透仍护佑数据无损;从红土沾满双手的攀山越岭,到深夜研讨时闪烁的智慧火花,“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始终是项目组团队的精神图腾。当无人机航拍破解山区高危点位勘测难题,当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替代险途跋涉,科技创新与传统经验的融合正重塑地质工作的边界。这群新时代地质人用行动证明:他们既能脚踏崎岖山路丈量山河,亦能驾驭数字技术守护家园。那些被荆棘划破的行装、沾满泥土的地质包,正是对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生动传承,也是新时代地质追梦人的最佳注脚。

在荆棘中绽放铿锵玫瑰风采

作为项目组唯一的女党员,85后青年工程师古志蓉以“三不原则”彰显先锋本色:不因性别降低工作标准,不因困难推诿急难任务,不因疲惫放松质量管控。面对全新的核查项目要求的新技术要求和方法,她带领着组员们以“白天实地攻坚、夜晚检查打分”的拼搏精神,用专业与执着筑牢地质安全防线。在本次核查项目野外作业中,她日均徒步达5公里,曾连续奋战达10小时,完成24个防御区核查任务,创下项目组单日核查纪录。

踏过杂乱的草堆、趟过泥泞的田埂、翻过陡峭的荒坡,即使工装蹭满泥浆结成硬块,裤腿被荆棘刮出裂口,她依旧步履不停,从不叫苦,更不喊累。每到一个核查点,她与组员们一人一岗、分工协作,一人负责填录系统,详细记录现场的各种数据信息;一人绘制剖面图,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地质结构;一人负责现场测量切坡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准确依据。这种“链条式”作业模式不仅提高地灾核查速度,且保证每个核查点的信息完整性。然而,核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部分村民对房屋周边切坡风险的不重视,她带领队员逐户走访,结合梅州市“6·16”特大暴雨引发洪涝造成山体滑坡和房屋损毁的真实案例,用“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等通俗语言提醒村民遭遇恶劣天气时尽量远离切坡。

在返程的越野车上,古志蓉翻开工作日志,笔记本扉页上清晰地写着:“每个数据都是生命的承诺”。这句话不仅是支撑她坚守岗位的力量源泉,更成为激励团队攻坚克难的座右铭。身为小组组长的她,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自项目启动以来,已连续一个多月未能探望家中幼女和老人的她,在夜里视频通话时只能用“忙完这阵就回家”安抚家人。面对同事们的关心,她质朴地回应:“我们的脚下沾多一点泥土,群众的安全就有多一份保障。”她以“抛开性别身份,只问使命担当”的姿态,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录了地灾防治的密码,用专业与汗水书写了青年地质的篇章,用党员的赤诚之心精准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

当大埔县、蕉岭县和平远县共计5100多个重点防御区全部完成“体检”时,这群“大地医生”继续用磨破的登山鞋丈量责任,以晒黑的脸庞书写忠诚,用实干扛起梅州地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使命担当。

(广东省地质局梅州地质调查中心)

CopyRight @ 2025 广东省地质局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48701号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
邮编:510080
联系方式:020-37654302 传真:020-87600330
网站标识码:4400000043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