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喀斯特地貌的褶皱深处,总能看到一个身背地质包的瘦小身影,穿梭于溶洞与地下河之间。她就是广东省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女职工王松。在女性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的地质行业,她精心耕耘十六载,从未离开一线技术岗位,默默坚守在广东地质工作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地质人“三光荣”精神,彰显地质巾帼力量的使命与担当。
粤北地下生命动脉的探寻者,用实际行动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在粤北的深山老林,为了亲眼见到真实的地质现象,再黑的洞,她都敢往里钻,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水文地质数据,再陡的坎儿,她都能一跃而过,与之共事十多年的男同事戏谑地称她是没有性别的拼命三娘,而真正懂她的人却称她是粤北地下生命动脉的探寻者。
王松在野外测试地下河出口的水质
从2009年刚出校门参与的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项目,到2025年的北江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她踏遍了粤北的山山水水,脑子里装满了数百个岩溶大泉、地下河出口的关键数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广东地区的工作,在她的带领下交出了骄人的答卷,成果先后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为粤北生态屏障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健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她带领团队在粤北开展的北江流域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不仅优质地完成了图幅调查任务,揭示了地区水文地质规律,提高了水文地质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还为英德市、翁源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村镇建设了地下水应急供水示范工程17处,可解决13万人应急用水或5800亩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大大提高了当地供水保障程度,为粤北生态屏障区应急供水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贡献了地质力。
尖兵连的掌舵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带领着一帮“战友”驰骋在水文地质工作的战场。这位尖兵连的掌舵人,似乎天生有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人格魅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之所以能成为她坚实的支持者,源于她对待技术的较真与靠谱,源于对同事的将心比心;年轻的小伙子们一年有10个月在野外轮轴转,却毫无怨言,源于在这位大姐的带领下工作时的踏实感,源于在她负责的项目野外历练得到最快速的成长;女同事们在项目赶工期的时候主动要求出野外,调查的进度往往能超过男同事,源于她们从内心对这位身材瘦小的女领导的敬佩,源于对这位同有妈妈身份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正是这位掌舵人的核心凝聚力,她所带领的支部、部门、项目部多次获得“广东省地质局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组织完成的项目、科研成果先后5次荣获省部级、市局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经她培养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成为了单位水文地质专业的中间力量。
王松与同事在野外分析泉点成因
幸福的五边形战士,小小的遗憾是奋力前行的动力
在满满的硕果背后,“拼命三娘”也是妈妈、妻子与女儿。在这个众人都认为艰苦的地质行业,她却说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同为地质人的爱人,从未因为妻子的忙碌而疏于照料儿子而有过埋怨,即便自己忙得昏天暗地,也一定会抽空分担家里的体力活儿;懂事的儿子总是乐呵呵地配合着爸爸妈妈出差的时间安排,晚上安安静静地拿着作业本,伴着妈妈敲击的键盘声音,认真地写着作业;远在老家,年迈的老父亲在每年仅能团聚的几天里,经常念叨着“不要挂念我们,在外要注意身体,工作要对得起单位”。在外人看来,她是一名六边形战士,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她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幸运的五边形战士——妈妈、妻子和女儿的角色扮演还有缺憾,而温暖家庭的包容与弥补,让她有了继续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
在广东地质青年学习会(巾帼专场)上,这位地质巾帼动情地说:“在人迹罕至的地质之路上,有优秀的榜样在前引领,有合拍的同行者一路扶持,有温暖的家人常相伴,即使栉风沐雨,穿山下洞,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贡献巾帼力量的初心不变”。
(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