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珲,是广东省地质局韶关地质调查中心的一名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在十五载的地质生涯中,她始终坚守岗位,爱岗敬业,以虚心好学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知,以善于总结的智慧不断提炼经验,在科技创新、地质找矿和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优秀业绩,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女职工建功立业女能手、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韶关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地质耕耘,无悔奉献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陈珲就参与了“广东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当时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做数据库建设,她便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加班加点,发挥年轻人的干劲和冲劲,硬是把核查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彻底弄清,和团队一起出色的完成了包括凡口铅锌矿、红岩硫铁矿等超大型、大型矿山在内的43个矿床的储量核查工作和数据库建设任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所在单位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先进集体。
工作起来不怕艰苦,更不会因自己是女性而被特殊照顾,这一直是陈珲坚守的信条。在开展仁化某萤石矿勘查项目时,她跨过荆棘丛生的密林追索矿脉,沿铁梯下入200多米垂深的矿窿观测矿体,由于身材娇小,比男队员们的身手更为灵活敏捷,同事们都称她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几年前,为按时完成韶关市温泉调查任务,她带队到韶关市偏远山区开展野外调查。有一天,因春寒料峭,寒风刺骨,且山路颠簸,弯急路遥,她突然头晕呕吐,为了不耽误项目进度,不让同事们担心,她笑笑说没事,却是隐瞒了已怀孕3个月的实情!凭这股干劲,她踏遍了韶关市各温泉点,直至野外工作如期完成。休完产假返岗后,陈珲依然坚持带队做项目、跑野外,带领队员又在韶关新发现了25处温泉,还承担了南岭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典型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项目工作,调查了43处化石点,多个化石种属首次在粤北发现,并加班加点编制了科普读物、科普教程和科普宣传片。
励志地质,服务社会
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建设韶关美好家园,陈珲带领队员开展了韶关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费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她放弃了陪伴两个幼子的时间,毅然受命担任项目负责,加班加点赶进度。野外工作正值酷暑季节,她带领队员顶着烈日穿梭在粤北的崇山峻岭,衣服汗湿了,鞋子磨破了,皮肤晒黑了,但她仍旧以苦为乐。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终于查清了韶关市241个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为合理开发韶关市矿产资源、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该项目报告被专家组综合评定为优秀,也得到了地方主管部门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她们采用实际调查量化数据为韶关市十个县(市、区)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具备了更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古驿道调查工作任务,面临粤北严寒天气的考验,时间要求很高。陈珲与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新发现西京古道江湾-乳城-大布段,沿古道发现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独特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为古驿道沿线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特色旅游文化、乡村振兴以及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22~2024年,陈珲带队员又投入到韶关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面对新项目、新要求,她把每一项工作当作自己业务提高的起点,刻苦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身边同事和地质前辈学习,研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技术难题,通过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该项目工作,为韶关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重大工程选线选址、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和支撑。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近年每逢“龙舟水”期间,地灾应急抢险工作任务很重。陈珲积极投身地灾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一日凌晨,因连降暴雨,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公园内马鞍山突然发生崩塌,岩石沿陡坡滚落,将坡下树木、公园绿道损毁。险情发生后,陈珲带领队员冒着大雨立即赶赴受灾现场调查,并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治措施。当天下午,她与队员不顾疲劳,又对曲江区马坝大道崩塌、南华禅关农庄滑坡、白土镇水文村滑坡、沙溪江泥头村公路边坡滑坡等灾害点进行了调查,并提交了多份应急调查报告。
逐梦地质,巾帼担当
野外工作的特性让陈珲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挑战。为了不影响工作,更重要的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母亲,她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陪伴孩子,等孩子睡觉了,她再继续看书直到深夜。在周末,陈珲会亲自下厨,为家人们准备可口的饭菜,陪伴孩子们快乐的成长。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与家庭生活的平衡点,这是陈珲对家庭责任的承诺与坚守。
“地质工作就是与大地为伴,与岩石为伴,与山水为伴。在广东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作为一名女性地质工作者,我热爱这份事业,从不畏惧野外工作的艰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观察路边的岩石,探寻那些有趣的地质现象,这是我作为地质人的本能与热情。”谈论间,陈珲坚定而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
(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