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浏览模式
长者助手长者助手 无障碍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赤潮灾害

文章来源:广东省地质局  发布时间:2023-06-27  点击数:- 

  因赤潮对海洋环境、生物造成的灾害。赤潮是海洋中漂浮的某种或多种微小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段时间内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发生后,随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颜色不同,除红色、黄色外,还有绿色、褐色等。赤潮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海洋环境,造成大量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死亡,破坏渔业、养殖业、旅游业。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载入中国浮游生物名录的有63种,包括硅藻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隐藻2种、金藻1种、原生动物1种。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只有赤潮生物密度过大时才形成赤潮。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赤潮判断标志和公认标准。

  常用的依据有二类:一是表象判断——根据水体变色、水体发臭、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死亡等判断是否发生赤潮以及赤潮的程度;二是生物学标志——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郎根据发生在日本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统计结果,于1973年提出的判断赤潮的不同体长赤潮生物密度界线确定赤潮程度。造成赤潮生物暴发的原因除了适宜的海洋环境外,与海洋污染有密切关系。中国赤潮灾害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赤潮灾害发生的频次、规模及造成的破坏损失呈迅速增长趋势。灾害主要发生在渤海辽东湾和浙江沿海、广东沿海等地区。

CopyRight @ 2022 广东省地质局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48701号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
邮编:510080
联系方式:020-37654302
网站标识码:4400000043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