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114页有提到:构造变形中的褶皱作用与断层作用关系密切。褶皱和断层作为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在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简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我国的南京地区,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南京地区从中生代的海洋环境变为侏罗纪时期的陆地,再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来自特提斯洋(板块学说中消失的大洋)和太平洋得双重挤压,使得地层在水平方向大大缩短,高程抬升。此时,南京地区的褶皱已经到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岩层开始破裂,层面产生相对位移,这就是断层。这些断层影响着对南京重要工程或重大工程场地的地震等安全性评价工作,如地铁工程、大桥工程、电厂、高层建筑等等。当然,掌握本地地质情况的重要性,不止南京,所有城市亦然。这期,我们就断层与褶皱的相互联系,深入浅出地讲述其中的地质学原理,以便我们去理解所在城市的地质构造。
(南京市的四条主要断层)
构造变形中的褶皱作用与断层作用关系密切。有时褶皱在先,继而断裂,如同斜或平卧褶皱作用往往会导致逆掩断层的形成。有时断裂在先,继而褶皱,如断层附近的牵引褶皱。
一、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是指断层作用控制褶皱作用,但断层与褶皱同时发生,相伴而行。可分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和伸展断层相关褶皱两大类。20世纪70年代末它们在台湾被最早发生,现已被认为是地壳上部十分普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广泛应用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领域。
(一)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
逆冲断层的断层面包含斜切层面的断坡和平行层面的断坪两部分,两者组合构成台阶状逆断层。断坡多发育在坚硬而脆性岩层中(如砂岩和灰岩),断坪多发育在软弱的塑形岩层中(如泥岩和盐层)。
形成机制是:由于台阶状逆断层的向上运动,使上盘岩层变形,形成无根褶皱,且褶皱终止于台阶状断层的断层面上。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分为: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
(逆冲断层示意图)
1.断层转折褶皱(断层弯曲褶皱)
其重要特点是其褶皱体底部的逆断层由五部分组成:
后断坪位于断层后部,出现在部位较下的塑形层中,不引起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下盘断坡的断面与下盘地层斜交而与上盘的地层平行;
中断坪的断面与上下盘地层均为平行关系,但引起地层重复;
上盘断坡的断面与下盘地层斜交,而与下盘层面平行;
前断坪位于断层前方,出现在部位靠上的塑形层中,不引起地层重复或缺失。
这些特殊的断层结构是识别断层转折褶皱的重要标志。此外,断层转折褶皱中出现的背斜具有平板状的前翼、后翼和平板状的顶,背斜后翼与断坡的倾向平行,后翼倾角一般小于30°,前翼的倾角稍陡。背斜的横断面呈梯形,因而具有两个轴面。在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过程中,如逆断层位移加大,背斜的两翼就会加宽,导致背斜的高度增大。
2.断层传播褶皱
其褶皱体底部的逆断层仅有后断坪和下盘断坡两部分,在其逆冲运动过程中,其上盘会形成显著的不对称背斜,背斜前翼陡,甚至直立和倒转,后翼与下盘断坡断面平行,倾角较缓,一般小于30°。背斜核部呈尖棱状,顶部为平顶状。具有平顶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也有两个轴面。随着逆冲断层位移量的加大,下盘断坡变长,导致背斜翼部变长,高度变高。
3.滑脱褶皱
控制滑脱褶皱形成的只是沿地层层间滑动的后断坪。因断坪向前运动,使其上盘形成背斜,而断层则终止于背斜的核部。背斜的两翼在断层运动过程中越来越陡,可以达到直立,从而使背斜越来越高。
(滑脱褶皱)
滑脱褶皱又称浮褶,一套地层沿基底,滑脱面滑动并单独形成褶皱而基底岩石不卷入褶皱中。
(二)伸展断层转折褶皱
其褶皱体底部的断层是正断层,断层面在浅部陡而在深部变缓。由于这种向下变缓的正断层运动,上盘可形成背斜。目前此类褶皱资料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