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质创新到产业蝶变,天然硒品标准发布引领“土特产”新潮流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数:4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硒资源变成硒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广东省地质局大力推动全省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持续推进天然富硒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近日,由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牵头制定的《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通过地质科技创新,广东省地质局推动“硒资源”变“硒产业”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国内天然硒产品认定与标识领域的空白,为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开发与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丰富健康地质产品“土特产”供给、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消费者权益保障促进主动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团体标准论证会现场


富硒资源调查,结出累累硕果

2000年以来,我省通过持续开展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累计发现天然富硒土地资源8.8万平方千米,资源总量暂居全国首位。富硒土地成因主要与侏罗纪、白垩纪二长花岗岩和泥盆系、侏罗系砂页岩,以及喜山期玄武质火山喷出岩等地质背景关系密切。为支撑地方富硒产业发展,我省深入开展全省1:5万、1:1万和1:2000等中高精度富硒资源调查。已查清中山市、江门市新会区、东莞市及部分镇村的富硒土地分布情况和富含硒的特色农产品情况,为当地做好“土特产”文章服务,也为差异化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山天然富硒大米展示(台山市都斛镇)


科技成果应用,孵化乡村产业

通过强化广东省地质学会、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等地质科技转化服务平台作用,打造天然富硒产业标准与保障体系,使得我省天然富硒产业初具规模。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牵头起草编制了《广东富硒土壤》《广东天然富硒稻谷》《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等6项富硒标准规范,认定3个国家级富硒地块和14个省级富硒地块,服务30多个地方政府发展富硒产业,建设4处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科普基地3处,科技服务队1支。各地的硒大米、硒麻竹笋、硒茶等多个品类的硒产品陆续上市,“天然富硒”乡村产业有效服务了多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广东首个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现场(新会区大营盘茶园)


创新破解难题,开辟供给“新”赛道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民群众对富硒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富硒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市场上的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存在含量虚标、来源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也制约了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富硒产业发展,天然硒产品标准缺失的痛点十分明显。

本次发布的《标准》,依据广东天然富硒土地产品硒含量与分布情况,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由35家相关单位历时2年联合完成,为富硒土壤区域产出的农产品及其制品相关认定与标识提供依据。《标准》明确了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天然富硒土壤和天然硒品分类、天然硒品硒含量要求、指标检测方法、天然硒品认定及天然硒品标识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科技转化理念创新,为天然富硒土地产出的特色健康地质产品供给销售开辟了“新”赛道。

下一步,相关单位将开展《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动天然富硒土地、天然硒品的认定与标识工作,拓宽富硒为代表的健康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附件:1.标准通告

2.标准文本



附件1




附件2

附件2:水印《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  发布稿.pdf




版权所有 © 2025: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联系地址:广州越秀区东环路6号大院10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联系电话:020-8766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