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惠州是一片背靠南岭面向南海的“生机之地”,拥有亚洲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珍稀植物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境内的东江干流是供给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重要水源。同时,惠州也是一座拥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常住人口超600万、经济体量超5400亿,生活环境宜居,产业基础扎实。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聚焦惠州山水林田湖海城兼备的国土空间要素特征,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主动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屏障维育的双重使命,推动惠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山河湖:东江、西湖、象头山
锚固生态保护格局,维系生态系统完整性
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规划》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惠州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资源,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为基础,构建“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保护格局。“北屏”即加强以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山脉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整体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南湾”即构筑南部蓝色生态保护湾,加强滨海湿地、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江多廊”即依托以东江为主干的水网体系串联重要生态保护空间,构建具备水源涵养、生物迁徙、通风防护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廊道体系,维系生态系统完整性。
严格生态底线管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规划》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立足惠州自然资源禀赋,科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出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引导城镇开发建设进行合理避让。强化生态底线约束,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101.15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00.90平方公里。未来各级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应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
维护生物多样性,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规划》综合运用粒度反推法、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识别穿山甲、海龟、水鸟等动物的栖息、迁徙空间和地带性植物生长繁衍的重点区域,将其纳入重要生态空间进行重点保护。同时,衔接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形成由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水产资源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等以珍稀物种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管控,推动惠州莲花山白盆珠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惠东红树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等目标地生境营造,为生物物种提供良好栖息环境。
建设优美公园城市,释放绿水青山资源价值
《规划》注重宜居宜业国土营造,通过划定城市蓝线和城市绿线,将东江、西枝江、新开河、红花湖水库等城市水系以及金山湖公园、北湖公园、惠州市植物园等大中型公园纳入严格管控范围,守护好城市蓝绿空间。在此基础上,依托国道、骨干快速路、“丰”字形交通轴线等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五横四纵”景观廊道体系,连通城区、山区、江河与海洋;依托象头山、莲花山、潼湖湿地等城市特色生态空间,构建特色各异的大公园体系,提升国土空间综合价值。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规划》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布局生态空间,严格保护森林、湿地、海洋、农田等各类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碳汇空间。维育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格局,统筹陆海、城乡空间以及流域上下游,推进实施山林生态屏障整治修复工程、河湖湿地综合整治修复工程、海岸带及海岛保护修复工程等,重点建设考洲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结合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构建与碳排放和碳汇紧密关联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方案,重点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全面提升民生设施配置标准,划定开发强度分区,引导形成有利于减源增汇的功能布局。统筹产业行业布局、重大能耗项目布局与生态碳汇空间布局,保障新能源设施建设空间,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空间支撑。
文章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惠州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