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系列】守护生命之源——广东地下水利用现状调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数:-

  粤东:建立供水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

  韩江是广东省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河流,是潮汕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方面社会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并导致可饮用的水资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水质性缺水加剧。加上枯水期上游来水减少,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咸潮入侵等影响,水资源危机逐渐显现。保障水质安全,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迫在眉睫。

  “潮汕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2010年和2011年,我们地质大队在汕头市澄海区和龙湖区已经探明数量可观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广东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已探明储量达到日开采量27万吨的水资源,水质较好的可以达到日开采量15.41万吨——这个水量能够在特殊时期供应汕头市500万人口作为备用应急水源。

  广东地质二队负责的潮汕经济区汕头片区(西区)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位于韩江三角洲地带,工作区面积约271平方公里。2014年,在开展潮汕经济区汕头片区(西区)地下水水源地区域调查的基础上,该队圈定水源地范围,计算和评价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为缓解主要城镇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紧张状况,制定城市应急供水及应急水源地建设方案、加强地下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今年,该队将重点开展潮州市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监测与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建立和保护潮州市重要生活饮用水应急供水水源地、主要应急供水含水层和突出水环境问题的地下水监测网,保障潮州市城乡生活饮用水安全,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生活饮用水安全监管和建立应急保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应该建立完善应急机制保护好母亲河”,广东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有关专家建议,民众应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的新理念;各地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相关应急机制,确保在水污染事件一旦发生,人民群众的生活等能够正常进行。该专家还指出,汕头市应该首先做好现有的澄海、龙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万一发生突发情况可以作为备用水源及时供应市民饮水。同时,要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韩江,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储备。在特殊时期,就能够将储备的韩江水放出来供应市民的饮水所用。

  粤西:地下水监测成果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地下水虽然具有可恢复性,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若长期过量开采,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势必会导致资源量减少或甚至枯竭,并引发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开采和正确监测使用,地下水不仅能满足严重缺少地表水地区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也能助推绿色发展,成为破解“城市病”的又一剂良药。

  湛江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年降雨量1645毫米。虽然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复杂多变,地形和地质条件导致蓄水能力不足。湛江是广东省目前唯一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多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供水保障率和安全性有待提升。再加上台风暴雨灾害多发,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工业废水、废渣、生活垃圾、污水等的不适当处理,湛江地下水资源已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深层地下水的“健康”问题,引起政府和百姓的关注。

  湛江市市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是广东四队开展较早的项目,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多年来坚持自筹资金持续开展。目前,湛江市区共有监测点69个,其中地下水水位监测点48个、地下水水质水温监测点28个和地表水水质水温监测点1个。通过长期监测,该队及时了解湛江市市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并编写了《湛江市市区年度地下水动态监测年鉴》及《湛江市市区年度地下水水情通报》。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湛江市就已经开始对地下水进行监测。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环境也发生变化,监测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到2009年,湛江市已经初步构建了雷州半岛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地下水监测井达到了147眼。2015年,湛江市地下水监测网络进一步扩大。当年,广东地质四队开始实施“湛江市2015年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根据项目要求,该队要测量所有监测井的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同时,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检测。截至2016年3月底,该队已完成8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工程点测量工作,控制面积约12471平方千米。其中,孔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监测点75个、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监测点3个、基岩裂隙水监测点3个;完成了80个监测点的水位、水温测量共2160点次,填写调查卡片80张,采集丰水期地下水样品110件。

  2015年,广东地质四队又着手开展《湛江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该任务是广东地质四队与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项目,项目成果将为地方政府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与对策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粤东北:因地制宜,加大山区多种地下水水源地建设

  位于梅州的广东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粤东北山区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断层分布较密集,导致出露地层具有时代种类多、出露面积往往不大、同时代地层岩性变化明显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该地区地下水具有种类较多、富水性变化较大、开发利用难度不同等特点。

  粤东北山区地下水种类总体分为四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构造裂隙水,其中基岩裂隙水进一步细分为红层裂隙水、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由于粤东北山区第四系的厚度较小、面积较小、岩性多为亚黏土,小部分为砂土,赋水性较差,或供水能力不足,且易发次生地质灾害,作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的作用有限。基岩裂隙水虽然分布面积大,但往往赋水性较差、远离城镇、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可作为分散式的供水水源,不具有集中开采价值。碳酸盐岩地层具有易剥蚀的特点,该地层分布区往往地势较低洼,岩溶发育较好,能形成较通畅的地下水流通网络。该地层裂隙溶洞水接受周边山体地表水及其余种类地下水的补给,补给来源广、补给量较大、地层富水性好、储水空间大。该地层分布区地势低洼,常常成为城镇所在地,其地下水开采成本低、地下水分布集中、水量较大,作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的作用较大,但应密切关注次生地质灾害。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断层带,多以上升泉或泉群的形式出露地表,水量变化很大。以梅州市为例,水量从几立方米至9000多立方米每天不等。若是有水量较大且开发利用难度不大的,可作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

  复杂多变的地层分布情况,致使粤东北山区难于形成东部沿海那种分布面积大、分布连续、地下水种类单一的地下水源地。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建设往往需要建设多处地下水水源地,开采多种地下水。粤东北山区内非碳酸盐类母岩形成的土壤多数偏酸性,区域位于南方酸雨区,受酸雨影响较大,而地下水补给来源追根到底为大气降水,所以形成地下水pH值出现大面积偏低现象,致使地下水资源质量分级时出现等级偏低现象。

  此外,粤东北山区开采石灰石、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的历史悠久,形成较多废弃矿井、斜坡道地下开采矿山。每个矿井或矿山都有较大的采空区,且在地下水位线以下,为良好的“地下水库”,其地下水背景水质往往较好,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地,作用巨大。例如梅州市石扇镇的7处地下开采矿山的储水空间有112.5万立方米,应急状态下可满足每月75万人的生活用水。遇偶发情况,可供梅州城区居民2个多月应急用水,潜在作用巨大。

  该负责人指出,对粤东北山区地下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地的调查研究,可改变单靠地表水作为应急供水水源的局面,填补粤东北山区缺乏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的空白,提高城市应急供水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为地方政府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应急供水规划方案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记者手记

  近30年来,地下水污染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去年,我国出台“水十条”,把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上日程。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应用较普遍的修复技术已有近20余种,包括原位曝气技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然而,在我国,实现商业化地下水污染修复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这是因为,我国不仅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多,而且目前我国仅在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开展了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及部分地段的1:5万调查,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还未完成,精细的地下水污染区块也有待进一步工作查明。

  众所周知,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对于地表水来说更加复杂,在进行具体的治理时,除了恰当地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因为污染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性都会影响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因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通常要以水文地质工作为前提。二是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往往还要包括土壤的修复。地下水和土壤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治理了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不治理土壤,由于雨水的淋滤或地下水位的波动,污染物会再次进入地下水体,形成交叉污染,使地下水的治理前功尽弃。 三是在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地表水的截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防止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以免加大治理工作量。不管是以上哪一种治理技术,都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

  所以,避免污染和超采地下水才是正道!同时对于已经污染的地下水,应加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为“水十条”的顺利实施、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谱写新篇章。

                                                                                                                                          (作者:刘文祥   支兵发   陈秋红  发表于《中国自然资源报》)

版权所有 广东省地质局湛江地质调查中心(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和湛江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